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速冻食品企业集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总能看见那些行业龙头企业的身影。(11月23日《经济参考报》)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像思念、三全、湾仔码头这样正规的大企业产品都不符合国家标准,这是非常可怕的。言外之意是,那些不知名的小企业或一些家庭作坊生产出来的食品,其安全系数恐怕就更低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尽管国家出台了不少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曾严厉打击过,但食品安全事件仍像雨后韭菜一样,过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给人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为何总有企业甚至是龙头企业都敢冒这个大不韪?除了利润的巨大诱惑外,还和处罚过轻、食品标准过低有着直接关系。
龙头企业做为行业排头兵,本该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严格执行标准的表率,如今却成了超标违法的带头人,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嘲讽。而食品安全底线一再退守、失守,民众情以何堪?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仅是行业自身的问题,还事关政府的公信力,更是社会浮躁、道德滑坡的一种现实映射。
有网友建议,如果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食品安全,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效果。据统计,我国生产食品的企业有45万家,其中较大规模的企业只有2.6万家,占市场比例的5.8%,有35万多家的企业都是10人以下的小企业。如此众多的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仅靠职能部门的有限力量去监管,势必心有余力而力不足。更何况,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多头监管体制,“九龙治水”反而增加了食品安全的监管盲点,很难实现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由此,食品安全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食品生产企业,发挥第一责任人的自觉性,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所生产食品的安全问题负起完全责任。
食品安全关乎亿万国民的健康与生命,依法合规地进行生产经营,是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从业底线。但仅有这个底线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架设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高压线,任何企业、任何人一旦触碰,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轻则罚没企业伤了元气,重则企业破产或被收购,相关责任人受到刑事处分,构建一道无形的食品安全红线,用强制和高压之手扼制住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还百姓一个“入口安全”。(王永改)
责任编辑:sup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