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星期二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养殖技术 >正文
张艳萍:甘肃省水产科研的领军者
2012-07-24 中国水产信息网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517次
[导读]她在缺水的武威出生、成长,以后却养起了鱼。她从小喜爱没生命的物理机械,以后却从事培育生命的行业。人生的一次偶然际遇,使张艳萍养起了鱼,然后一步步爱上了养鱼。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干旱的甘肃成为全国鲑鳟鱼最大的良种基地,黄河上游濒危的极边扁咽齿…
  她在缺水的武威出生、成长,以后却养起了鱼。她从小喜爱没生命的物理机械,以后却从事培育生命的行业。

  人生的一次偶然际遇,使张艳萍养起了鱼,然后一步步爱上了养鱼。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干旱的甘肃成为全国鲑鳟鱼最大的良种基地,黄河上游濒危的极边扁咽齿鱼也延续了物种。

  养鱼

  1984年,张艳萍从武威一中考入青岛海洋大学。她从小喜欢无生命的物理,对有生命的东西不感兴趣,于是报考了地球物理专业。没想到,学校将她调整到了水产养殖专业。

  大学四年期间,张艳萍并没有爱上水产养殖专业。但在山东东营实习时,正赶上全国水产养殖的第一次浪潮。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和明星一样受欢迎,只要去养殖场,就有“出场费”,育出鱼苗后还有收入。这使张艳萍初步感受到了水产养殖专业的分量。

  毕业后,张艳萍被分配到刘家峡水库渔场工作。那时,甘肃的水产养殖没有火起来,张艳萍很失落,一度曾想回山东,或者到学校去教书,但都没有走成。而作为渔场里唯一的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大学生,上上下下对张艳萍给予了很大期望,张艳萍逐渐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刘家峡水库渔场当时主要养鲤鱼、鲢鱼,养殖方式落后。把麦麸和玉米面撒到水里就算喂了鱼,鱼吃了没有不清楚,一亩水塘里养多少鱼没数目,养出的鱼儿大小也不一样。

  张艳萍提出,要集约化精养。改用颗粒饲料喂鱼,每亩水塘里各类鱼种按比例投放,一亩该养多少尾、该产多少斤都有数,养出的商品鱼大小要基本一样。

  张艳萍的建议很快得到了实施,集约化精养很快在刘家峡地区普及开来,刘家峡的鱼也在市场上有了好名声。

  定位

  随后,张艳萍辗转换了几次工作岗位,不过总是围绕着养鱼。张艳萍越来越爱这个活儿,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甘肃水产养殖没有特色。2002年7月,张艳萍来到甘肃省水产研究所任所长。

  那时,甘肃省水产养殖业有些盲目。南方流行养对虾时,甘肃跟着养对虾。南方流行养河蟹时,甘肃跟着养河蟹。南方不养了,甘肃也就不养了。

  张艳萍分析,对虾要在海水里制种,甘肃无海水制不了种,就没有知识产权,只能买南方的虾种来养,成本就会增高。而且在南方对虾长得快,在甘肃对虾长得慢,在对虾市场上,甘肃是竞争不过南方省份的。其他南方养殖的水产品种也大抵如此。既然跟着南方养殖没出路,甘肃必须要有适应自身资源条件的特色水产养殖产品。

  琢磨来琢磨去,张艳萍作出了决定:水产所的研发方向定位到了冷水性鲑鳟鱼方面。

  原产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鲑鳟鱼,喜欢生活在流动的冷水中。我省虽然相对干旱,但是山间溪水、冷泉水、低温水库等冷水资源不算少。还有个重要原因是,鲑鳟鱼的亲鱼在周年温差大的地方发育较好。比起南方,我省的地理、气候更适合养鲑鳟鱼,特别是鲑鳟鱼的人工繁育。

  幸运的是,上世纪70年代,我省还曾引进过鲑鳟鱼,有一定的养殖基础。

  于是原来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水产所研究人员,投入到鲑鳟鱼的研发之中。

  张艳萍说:“每一件事都付出很多。失败,吸取教训,再失败,再吸取教训。”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付出逐渐有了回报,惊喜多了起来。鲑鳟鱼育种和人工繁殖研发获得了成功。

  2008年,水产所的鲑鳟鱼引种育种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鲑鳟鱼良种场,这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鲑鳟鱼良种场,年产800万粒优质鲑鳟鱼发眼卵,成为全国最大的鲑鳟鱼良种繁育基地。南方的养殖户也不远千里来买甘肃的鲑鳟鱼发眼卵和鱼苗。

  靠着研发优势,靠着天然的地理气候,我省牢牢地掌握了鲑鳟鱼的知识产权。

  张艳萍说:“一个人、一个单位首先得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盲目地跟别人干永远也干不好。我最得意的事儿,就是把鲑鳟鱼定位为水产所的主要研发方向。”

  拯救

  作为甘肃省水产科学研究的领军者,张艳萍在研发鲑鳟鱼的同时,没有忘记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致力于研究保护濒危的黄河上游鱼种。

  由于人为原因,原来在黄河上游大量生活的极边扁咽齿鱼不见了,被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

  水产所的研究人员听说有人在黄河玛曲段见到了极边扁咽齿鱼,就开始寻找。历经两三年,终于搜集到了40多尾极边扁咽齿鱼。张艳萍和同事一起,实现了世界上首次人工驯养极边扁咽齿鱼,又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极边扁咽齿鱼的人工授精。

  但是没有人知道极边扁咽齿鱼苗吃什么。张艳萍说:“眼看着鱼苗活活饿死,特别难过,特别伤心。”随后的多次尝试均告失败,就在大家认为没有希望的时候,张艳萍灵机一动,试着给鱼苗喂了一种小虫子,结果鱼苗开口吃东西了。张艳萍说:“那个时候,真是太兴奋了。”

  世界首次人工繁殖极边扁咽齿鱼和鱼苗培育成功了。

  2010年,繁殖成功的3万多尾极边扁咽齿鱼鱼苗被放回了自然水域。目前的跟踪研究表明,鱼苗在野生环境下生长状况良好。

  今年45岁的张艳萍说:“我养了20来年鱼,只要定位准确、付出努力,就会不断得到惊喜和安慰,这是什么也比不上的。所以今后我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superman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