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星期三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际热闻 >正文
遭遇最惨减产年 你的葡萄酒要涨价?
2017-10-30 国际金融报 作者: 浏览次数: 459次
[导读]遭遇最惨减产年 你的葡萄酒要涨价?
    在法国中部华丽的古堡和茂密的葡萄园里,酒农与酿酒师们正忙着葡萄采收与挑选最后阶段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今年是悲喜交加的一年。喜的是已经成熟的葡萄从质量上来看,颜色、浓度和酒精水平都非常令人满意,悲的是极端天气让葡萄产量受到重创,收成大不如从前。
  今年春天,突如其来的霜冻席卷了大半个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的葡萄园都无一幸免。“这是1991年以来法国波尔多地区遭遇过的最糟糕春寒,20%的酒庄遭遇灭顶之灾,葡萄产量损失达90%,甚至100%。”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主席阿兰·西谢尔(Allan Sichel)透露。
  10月24日,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葡萄酒组织(OIV)发布报告称,气候灾害导致2017年葡萄酒的全球产量将下降8.2%,约247亿升,创半世纪以来的最低水平。
  “旧世界”大减产
  欧洲作为葡萄酒发源地,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和深厚的饮酒文化。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传统葡萄酒生产国被称作“旧世界”产区。
  “旧”意味着底蕴深厚,这些国家在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工艺方面更趋传统,遵循古法。选用的葡萄有苛刻的要求,大多由人工采摘,酿酒也有严格的配比,最大程度保留葡萄本身的有机质以及产地本身的风味特点。
  欧盟委员会表示,今年欧盟地区的葡萄采收产量将是自1982年以来最不景气的一年。预计葡萄酒产量或只达145亿升,相较去年下降14%。
  OIV总干事奥兰德(Jean-Marie Aurand)表示,包括暴雨、春冻及干旱在内的恶劣气候是减产的主要原因。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作为全球葡萄酒生产量排名前三的国家,占全球葡萄酒生产量的50%以上。受天气影响,这些国家内许多著名酒庄都蒙受了巨大损失。
  重灾区意大利今年还经历了近三十年来最为炎热的夏天,连日40℃以上的高温炽烤葡萄树,导致葡萄采收量下滑30%至35%,而每100千克葡萄所能榨出的葡萄汁也有所减少。OIV预计,意大利今年葡萄酒产量将为39.3亿升,下降23%,占2017全球葡萄酒产量下滑量的一半。
  法国、西班牙情况也不容乐观。法国农业部报告显示,预计今年法国葡萄酒产量约为37亿升,较上一年下降17%,低于五年平均产量,比历史最差的1991年还要低。1991年法国葡萄酒产业曾遭受冰雹天气的沉重打击。同样,西班牙葡萄酒产量也大幅下降,预计降幅达15%。
  荷兰合作银行全球饮料策略师兰尼克雷夫(Stephen Rannekleiv)表示,三大葡萄酒生产国同时产量下降的情况非常罕见,预期葡萄酒供给大减会持续到明年。
  与“旧世界”产区相对应,葡萄酒产业还有“新世界”产区,这些产区大多在近二三百年才崛起的葡萄酒生产新兴国家,他们更愿意引入现代新技术,大多为单一葡萄酿造,对酿酒工艺没有严格的要求,距离世界顶级好酒还有一段距离。“新世界”产区主要包括美国、阿根廷、中国、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等。
  与“旧世界”严重减产的境况不同,“新世界”产区产量令人欣慰。部分南半球产酒国甚至产量激增。如2016年产量锐减的阿根廷2017年就有望增长25%,葡萄酒产量达11.8亿升,创本国纪录。巴西由于2016年政局动荡拖累经济,2017年产量有望激增183%。
  此外,澳大利亚2016年受到霜冻灾害的侵扰表现不佳,但2017年该国葡萄酒产量将同比增长6%,达到13.9亿升,有望跃居全球第五。2017年,南非尽管经历了较为炎热和干燥的夏季,但葡萄收成比预期的情况好,产量在10.8亿升左右,保持稳定,且品质整体上也较为出色。
  OIV总干事奥兰德表示,澳大利亚和南非有望成为葡萄酒销售的主力。
  全球第四大葡萄酒生产国美国此前葡萄产区加州的纳帕谷和索诺马县发生严重火灾,令人担忧。但纳帕谷葡萄酒商的发言人帕斯蒂·麦克麦吉表示:“遭受大火影响的酒庄占当地所有酒庄的比重不是很大,而且火灾前90%的葡萄已基本采收完毕,所以大火对整个加州葡萄酒产业的影响有限。”
  葡萄酒作为加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创造约152亿美元的收入。2017年,预期加州葡萄酒产量同比减少1%,达到23.3亿升。
  涨价有限
  “新世界”产区葡萄酒产量增加对冲了“旧世界”产区减产,但很多人依然担心,全球葡萄产量下降将使酒价上涨。
  从消费来看,葡萄酒消费格局正出现显著的变化。
  “欧州是传统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但现在,欧洲年轻人喝葡萄酒的人数没有上一代多,他们大多喜欢喝啤酒和调制酒,欧洲葡萄酒消费呈逐年下滑态势。”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与产量背道而驰一样,“新世界”葡萄酒消费市场正在崛起,2016年同比增长0.4%,达到了267亿升。中国和美国在其中名列前茅,是“新世界”消费国中最大的两个葡萄酒进口国。
  “美国人普遍认为葡萄酒健康又时尚。”吴书仙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消费者则更倾向购买进口酒,尤其在中国的大城市,消费者认为国外大酒庄葡萄酒的品质和可靠度较高。”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1至8月,中国进口葡萄酒4.74亿升,同比增长15.76%,进口额17.23亿美元,同比增长8.78%。瓶装葡萄酒占据91.9%的份额。其中,瓶装葡萄酒进口市场42.5%的份额被法国占据,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其次是智利、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排名靠后。
  欧睿信息咨询公司资深酒类分析师斯皮罗·马兰德拉基斯(Spiros Malandrakis)认为,就消费者而言,西方化、刺激性消费和饮酒礼仪的改变是推动中国葡萄酒进口额增长的三因子。
  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所(IWSR)曾对全球28个葡萄酒生产国和114个消费国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预计到2020年中国市场将贡献全球葡萄酒进口市场增长额的71.8%。
  供应减少而消费不衰,似乎葡萄酒价格上涨已成必然。
  不过,业内专家纷纷对此进行了否定。
  其实,每年全球的葡萄酒商所出产的葡萄酒远远多于葡萄酒的消费量。据国际葡萄酒协会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葡萄酒的剩余量就达到了接近2亿公升。
  对此,法国约瑟夫卡丹酒庄销售顾问田原表示:“法国各大酒庄都会控制葡萄的种植面积,限定生产量,为保证品牌的品质和价格的连续性,销售的酒都是原来囤的酒,同时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囤货。特别是香槟产区,面对长期的全球需求,他们会保证3至5年销量的囤货。所以,尽管今后瓶上标有2017年份的香槟会大大减少,但市场上不至于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就算葡萄产量减少,葡萄酒价格可能有一定幅度上升,但并不会上升太多。”
  “葡萄酒价格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同的葡萄酒侧重点不同。” 田原指出。
  田原进一步表示,葡萄酒定价首要看葡萄酒所在产区,如法国的勃艮第、波尔多、香槟是最大也是最著名的三个产区,相比其他产区,定价就会高一些。其次,葡萄的生长条件(包括气候、降水、风向以及土壤等)、葡萄品种、酿造工艺、年份都是价格影响因素。
  “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品种,酿制的葡萄酒风格也完全不同。以波尔多为例,波尔多出产全球最顶级最耐久存的佳酿。产自好的年份的葡萄酒价格一般比其他年份的要高,但是只有顶级的葡萄酒谈及年份才有意义,普通的餐桌酒基本没有好年份坏年份的区别。”田园说。
  除了以上因素外,市场偏好也影响葡萄酒价格。如近几年全球市场对香槟的需求不断上涨,特别是美国和中国,喝香槟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香槟的价格一直在上升。
  吴书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状况对葡萄酒市场影响颇大。经济好的时候,就有更多人愿意花高价买酒,经济不景气时,就相对少花钱。”
  记者了解到,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波尔多一级酒庄的价格就曾出现一段时间的滑落。
  从整体葡萄酒产业来看,OIV总干事奥兰德认为,葡萄酒结构性产能过剩的时期已经过去,目前市场更趋平衡。入门级葡萄酒价格有可能面临一定上行压力。
  后起之秀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吴书仙认为,葡萄减产带来的价格影响不大。
  “一方面,国内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之前也有一定量的存货。从价格来看,进口葡萄酒的价格受到汇率、关税等因素影响,欧元升值也会使价格上涨。”她坦言。
  随着进口的不断增长,中国在近几年不断发展本国的葡萄酒制造产业。
  OIV数据显示,中国葡萄园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目前已有847千公顷葡萄园种植面积(酿酒葡萄面积占比大约10%)。全国有将近17个省市都有酿酒葡萄产地。大、中型酒企基本集中在山东、新疆、河北和宁夏4个省(自治区)。从地区分布看,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三个地区的大中型酒企占比超过80%。
  据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的调研报告,目前国内生产葡萄酒的规模在飞速增长。如宁夏目前投产和在建的酒庄多达184个,新疆巴州从原来只有一家酒庄增加到目前的39家,且另有7家在建。
  “事实上,国内酒厂生产设备与国际水平基本没差别,主要是看能不能种出好葡萄。目前中国葡萄酒产业达到一般品质没问题,但与国际酒庄仍有不小差距。”吴书仙认为,“中国能不能出好酒与发展时间、风土都有关系。国内葡萄酒行业公认西部葡萄比东部健康,西部产区干燥、光照好,农药比东部少,但是西部缺水非常严重。在加州每升葡萄酒要用掉81升水,葡萄酒产区的发展要考虑水资源的长期供给。此外陆路运输比海运贵,新疆运到上海,一车皮运费约两万元人民币,而智利集装箱的海运运费仅1200美元。”
  “好的酒庄需要经历百年时间,对中国来说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时间,这是一个慢行业。”她强调。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