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3 星期一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国内热闻 >正文
中国乳业提质降本?农垦乳业联盟提出行业新标准
2019-11-29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邵海鹏 浏览次数: 297次
[导读]中国乳业提质降本?农垦乳业联盟提出行业新标准

    一直以来,中国乳业的生产成本都高于国际。但“两多两少”的现实,也使得国内消费者并没有喝到最优质的牛奶。

  一是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二是在液态奶里面,常温灭菌乳多,巴氏杀菌乳少。在国外,巴氏杀菌乳是主流。这样低温新鲜的乳制品,也是中国未来高品质消费的趋势。但因为巴氏杀菌乳对奶源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国内消费增速快快,但总量仍不很大,偏远地区仍以常温奶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业养殖成本高40%到60%。饲料中的玉米价格,比国际水平高出60%左右,导致生鲜乳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该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呢?
  日前,在2019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成员大会上,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乔绿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的牛奶价格,跟国外没有可比性。牛奶最大的成本在于饲料,可以占到60%。在华北地区,养牛场流转土地,每亩地1100-1200元,土地成本完全体现在饲料里面。
  对比来看,土地更加稀缺的日本,牛奶价格在国际上是最贵的。而在资源型国家,比如新西兰、爱尔兰,澳大利亚,饲料有着天然低成本优势。在农业大国,比如美国,每头牛要配套15亩土地,这些土地还享受着政府补贴,饲料成本就相对便宜。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唐新仁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的乳业企业,也一直都为如何降低成本而发愁。可是中外牛奶成本确实无法比较,这是由人多地少的国情所决定的。比如,在生产资料上,中国的饲料种植成本高于国外。
  在控成本方面,国内乳企也积极采取综合应对措施。唐新仁称,在生产方式上,纵向来看,这些年,奶业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万头牧场、5000头以上牧场的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以后,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传统的饲养模式,人均养牛12-20头,现在万头养牛场,人均养牛达到60-70头,已经提高了智能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
  此外,在管理方面,养健康牛,提高牛的寿命,减少发病淘汰,提高繁殖率,可以多产小牛。把粪便做成肥料,也将产生一部分市场效益。
  成本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品质的下降。
  近期,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修订并发布新的行业标准,不但全面优于国家标准,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从11月24日起,由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批准的标准生鲜乳团体标准正式实施。
  该新标准有四个特点:
  一是将乳蛋白率提高到3.0g/100g,乳脂肪含量提高到3.4g/100g,均高于2010年国家生乳标准;
  二是微生物及体细胞数限量中,菌数总数降至每毫升10万CFU,体细胞数降至每毫升30万个。这远高于国标所规定的“菌落总数定为每毫升200万CFU以下,体细胞数无规定限值”;
  三是酸度限制为11~17oΤ,低于国标的12~18oΤ;
  四是贮存和运输条款中,增加“到厂温度不超过6℃”。生鲜乳的冷链运输至关重要,只有全程温度可控,才能保证质量可控、品质可控。
  唐新仁表示,新发布的标准,是这几十年来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标准的结晶。对企业、养牛人、加工者、消费者来说,都将因此受益。“虽然标准不是强制的,但实际上,联盟企业都在自觉遵守执行,按照这个标准去努力。”
  新中国乳业发端于农垦系统。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原会长刘成果称,当时最需要奶的时候,首先是由农垦发展起来,缓解了当时的供需紧张状况。
  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3074.6万吨,位居全球第六位。其中,全国农垦乳业系统的奶类产量390多万吨,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12.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垦乳业系统培育了三元、光明、完达山、中垦、燕塘、西域春、嘉立荷等众多知名企业,带动了区域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提供了质优、价廉、丰富的乳制品。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奶牛养殖专家组组长、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从单产来看,全国奶牛平均单产7.8吨,农垦乳业系统的在9吨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光明乳业单产达到11吨左右。单产的提高意味着公斤奶成本的下降。而且,牛奶质量甚至高于欧洲一些国家。在欧洲,因为奶量少,牛奶要放三天,加工厂才来拉走。在国内,当天就拉走了,城市消费者第二天早上喝的牛奶,就是前一天或者当天的牛奶,非常新鲜。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主席、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冯艳秋表示,希望通过该标准,进一步提高农垦奶牛养殖水平,生产出更多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生鲜乳。通过加工工艺的优化,为消费者奉献更多以巴氏杀菌乳为代表的优质、新鲜、营养的乳制品,提振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