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9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养殖技术 >正文
高密度养鲫极易暴发大红鳃病
2013-04-15 中国水产信息网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1102次
[导读]防治现场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疾病问题也越来越多。近两年,大红鳃鱼病在海南、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暴发扩散,来势凶猛,且流行甚速,此病发病猛、传染快、致死率高、极易继发寄生虫感染,对养殖户收益造成直接影响。如2011年海南和广东罗非鱼病…
  防治现场
  随着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疾病问题也越来越多。近两年,大红鳃鱼病在海南、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暴发扩散,来势凶猛,且流行甚速,此病发病猛、传染快、致死率高、极易继发寄生虫感染,对养殖户收益造成直接影响。如2011年海南和广东罗非鱼病死事故,2012年以来江苏省大丰、射阳、兴化等集约化养鲫损失惨重。
  大红鳃鱼病为何发生在鲫鱼和罗非鱼中致病暴毙?笔者进行深入调查,经过检测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为鲫鱼和罗非鱼均属底层的杂食性鱼类,其食量大,专寻觅池底病菌丛生的有机污染物质为食料,哪里腐烂的有机物多,就专往哪里吞食。因此,历来渔民均将鲫鱼作为“下脚鱼”搭配放养,视其为“清道夫”自动地清洁打扫池底卫生,尤其在长江、珠江流域的养鱼者习惯于搭配放养所谓“下脚鱼(鲫)”,认为这是一笔额外收入,无需增添饲料。
  然而,随着近年来实施高产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过度投饲、施肥,加之池塘老化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等影响,常构成养鱼池水中缺氧,以及水质恶化,内含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超标。从而致使鱼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由均值7.2%克降至4.1%克造成极度贫血的鲫、罗非鱼等体质虚弱,甚易感染出血病,感染病菌有液化产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以及屈挠菌类粘细菌。据测定,该类病原体能在池底有机污染中存活达15天,比一般肥水水域存活长三分之一,加之水温适应,营养丰富,该类病原体可长期潜伏鱼体内脏及肠道部分;一旦水环境如缺氧等恶化,便乘机侵袭食鱼体内脏、肾、脾甚至脑神经也受害。体内血液中红细胞被溶化,特别在鱼体薄弱环节鳃丝部位显露出来,带来充血,溢血等症状,其实,此病乃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中分歧反应,是鱼类出血病之一。
  研究人员认为,此病可能由病菌与病毒共同感染所致,或先由病毒感染再由病菌扩大蔓延传播直至死亡。
  由生物媒体传播,扩大感染作用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笔者通过实验,取病鱼池中藻类及鱼鳃上甲壳类寄生虫等通过培养分离出产气单胞杆菌,然后接种至健康鲫鱼体上,经24小时后发病,由此可见,病鱼池中水体生物如轮虫,剑水蚤藻类等通过放水、换水措施也能扩大传播此病范围。但当指出,目前多地用于鲤科鱼类饲料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国内外公认的20%~40%含量超过一二倍,也有些鱼区还习惯于全部用玉米、麸皮、糠、糟等所谓精饲料养鱼,其实适获其反,由于超标喂用碳水化合物,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形成鱼体内高血糖、高肝糖及高肌糖所谓“三高”病,据测定,在天然水域中正常鲫、鲤含血糖均值分别为66毫克/分升~59毫克/分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鲫、鲤血糖值超高1.2倍~3倍以上,明显的呈现高血糖症和糖尿症从而导致诱发好糖菌、病毒及寄生虫(蠕虫)的大量寄宿、繁生,直至暴发病毙。

中国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