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乃禹一生与对虾相伴挽救产业于即倾
2013-06-02
中国水产信息网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1278次
[导读]这是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者,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走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鲜有人知的是,正是由于他的研究,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于2001年重返世界首位,总产值占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近1/3。这位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5岁的研究员张乃禹…
这是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老者,说起话来慢条斯理,走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但鲜有人知的是,正是由于他的研究,使我国的对虾养殖业于2001年重返世界首位,总产值占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的近1/3。这位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5岁的研究员张乃禹。
从事虾类养殖学原理与技术研究工作45年来,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及“凡纳滨对虾引种、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的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对我国拯救受病害困扰的养虾产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只有一个人的团队,率先突破关键技术
中国对虾肉质鲜嫩,是虾中珍品。然而,1980年前养殖所需虾苗全部捕自海区野生虾苗,不仅破坏了对虾资源而且数量不足。
为解决虾苗供应问题,国家水产总局于1980年2月下达“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攻关项目,由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共同承担,分别进行攻关。
当年4月,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应该是几个人的攻关小组只有张乃禹孤身一人前往江苏赣榆县水产养殖公司进行科研攻关。只有一个人的科技攻关能取得成功吗?
张乃禹到达赣榆县后,立即换上工作服,昼夜不分地蹲守在育苗池边,仔细观察、记录、思考。
偶然间,一个无心的“措施”给了他深深的启发。这里有7个育苗池,其中一个由于建造质量不佳,每天漏水1/4,为了保持水位不得不每天补充海水。然而,正是这个育苗池里的对虾幼体发育正常,顺利变态为糠虾幼体。经过仔细比对,他发现由于经常换水导致池水pH值由8.8降为8.6,因此幼体得以存活。经过翻阅资料,他得知往年实验失败的原因正是育苗池水pH值过高(>8.8),超过了对虾幼体适宜范围(7.8—8.6)。随后,他立即对其他育苗池进行换水,结果幼体相继转危为安。在此基础上,他对影响对虾育苗的系列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试验成功。
当年,正当全国对虾工厂化育苗受挫、失败无望时,张乃禹在国内首次育出大批量(2426万尾)虾苗。6月,国家水产总局召开了全国对虾工厂化育苗经验交流会,他就此向全国作了详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