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虫病
病原: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生活而成。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月~8月份。
防治: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用20克~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发热病
病原: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而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防治:在运输前先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脏物除净。运输时,在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小时~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梅花斑状病
病原:此病病因不明。在7月中旬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病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防治: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已发病者,可用1只~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多用几只),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天~2天后即可痊愈。
痉挛症
病原:该病是目前对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天~12天后开始死亡,直至发病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较常见。
防治: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的发生。(汪龙)
责任编辑:supe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