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鱼小瓜虫病防治方法
2014-05-04
本网论坛 作者:
Superman 浏览次数:
2526次
[导读]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笔者从1995年开设鱼病门诊部,并在福建和江西多家鳗鱼养殖场任病害防治技术员,探索出了几种防治小瓜虫病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朋友参考。病原——多子小瓜虫幼虫期卵圆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前端具有乳突状的钻孔…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笔者从1995年开设鱼病门诊部,并在福建和江西多家鳗鱼养殖场任病害防治技术员,探索出了几种防治小瓜虫病的新方法。现介绍如下,供养殖户朋友参考。
病原——多子小瓜虫
幼虫期卵圆形或椭圆形,前端尖后端钝,前端具有乳突状的钻孔器,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呈椭圆形或卵形,体前端有伸缩泡。
成虫期虫体为卵圆形、球形、乳白色,体披均匀纤毛,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状,小核呈球形,紧贴大核胞质内有大量的食物颗粒和伸缩泡。
胞囊期为离开鱼体的虫体或越出胞囊的虫体,作3小时~6小时的游泳后沉入水底。静止后分泌一层胶质厚膜将虫体包囊,形成胞囊,圆形或椭圆形。
流行情况
小瓜虫病分布极广,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或流行,我国各淡水养殖区的鱼类均有此病流行。小瓜虫的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一般流行于初冬、春末。鳗鲡养殖采取人工加温及保温措施,因而流行季节从初冬到夏初均广泛流行。小瓜虫靠胞囊及幼虫传播,在高密度精养的条件下,更容易爆发。
症状
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寄生处组织发炎、坏死,虫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鳃寄生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使病鱼鳃呈暗红色,病鳗的鳃、体表、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毫米~2毫米的白点。病鳗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迟钝,常浮于水面或靠池边。大量寄生可使幼鳗致死。小瓜虫多寄生在体重0.4克~5克的幼鳗体表。水温15℃~23℃时适宜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高温或低温时均较少出现。体表寄生严重时病鳗体布满体表分泌一层白色粘液,死亡率达80%以上。
诊断
将待检的鳗鱼放在脸盆中,加入清水,在到太阳光下看是否有小白点。然后用显微镜检查皮肤和鳃,将有小白点的皮肤刮下一点或者第2片~3片鳃剪下,放在载玻片上,滴上清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球形滋养体,胞质中可见马蹄形的细胞核。若没有显微镜,观看病鳗皮肤白点是否乳白色突起,将皮肤白点刮下放入清水中,用针刺破小白点,如有体体游出就可诊断小瓜虫病。
防治方法
小瓜虫病目前尚无很好的治疗药物,所以预防尤为重要,等到皮肤寄生大量小瓜虫就更难治疗。
预防
改善水环境在精养鳗池水源前建一口蓄水池和一口白苗培育用的调温池,防止野生鱼类和下暴雨时的混水等进入养殖池。进水口要安装过滤膜,虽然过滤膜尚不能阻隔虫体的直接进入,但它能够防止携带虫体的野生鱼类进入,鱼塘灌满水之后,至少要自净3天以后才能放入鳗苗,因为即使随水源引入幼虫,在它们没有找到宿主感染时,两天后会自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