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吉水的农业发展来说,水资源成为其稻谷优质率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除了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也导致当地优质稻生产发展后劲不足,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升级。
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2010年6月,吉水遭受20多年来最强暴雨袭击,赣江吉水段水位一度达到50.32米,超过了警惕水位3米。
吉水县城,成为一片汪洋泽国,吉水农业也遭受到重大损失。
水利设施的落后,导致吉水人没有办法驯服这条水龙,也为这个多洪灾的地域埋下了隐患。
据吉水县农业局粮油站站长肖火根介绍,目前全县农村水利设施非常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据悉,吉水现在使用的农业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有的甚至是50年代。这些基础设施设计标准低,加之工程续建资金投入不足,工程运行至今老化失修严重,渠系工程险工险段多,淤积、漏水严重,建筑物老化、不配套,渠系水利用率极低。部分机电泵站、小型水陂等工程处于报废状态。
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吉水现有水利设施供水能力不足。
“一方面是抗旱能力低,缺水问题仍较突出,尤其在一些区域,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同时存在,旱涝保收面积不到耕地面积的50%,实际灌溉面积万亩以上工程仅为4.52万亩,万亩以下工程仅为11.25万亩。另一方面,则是洪灾来临之后,没有办法顺畅排灌,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吉水农业系统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前几年,吉水全县田园化建设中已衬砌了部分斗、农渠,但是大部分斗、农渠淤积倒塌现象还很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还很低,渠系建筑物损坏仍相当惊人,串灌串排现象也较多,而现有灌溉制度主要是根据农作物的用水需要凭经验无序放水,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喷灌、滴灌、微灌“三灌”技术应用不多,现只有两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共80亩左右的滴灌及几个蔬菜基地共500亩左右的喷灌。
据县吉水水务局统计资料显示,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38.11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65.2%,水利设施老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难度。
优质稻生产后劲不足
组织化发展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水平低,成为吉水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又一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