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8日专电题(记者周蕊、周琳)一向以服务理念著称的海底捞火锅,被爆出白汤锅底“勾兑”后便饱受诟病,成为继味千拉面、肯德基、永和豆浆之后又一个被“勾兑”二字伤害的企业。消费者为何谈“勾兑”色变?这里面是否存在一些消费误区?本应是现代餐饮业走向规模化道路必备工具的标准化制作工艺,又缘何成为“众矢之的”?
勾兑、冲兑成“敏感词汇” 消费者谈之色变
“海底捞的白汤锅底、酸梅汤和柠檬水是"勾兑"出来的。”媒体报道引起消费者的强烈反响,海底捞成为继味千拉面、肯德基和永和豆浆之后,又一家被“勾兑”二字“闪了一下腰”的知名连锁餐饮企业。
对此,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袁华强表示,事实上海底捞从未以任何方式宣传过骨头汤系现场熬制,且白味汤锅、柠檬水及酸梅汤均按照要求对生产厂家进行索证、索票,对部分重点产品除了厂家提供的检测报告外,海底捞还会对其重新进行送检。
无独有偶,就在海底捞之前,味千拉面、肯德基、永和豆浆等多家食品企业都曾陷入此类“勾兑”或“冲兑”门事件,猪骨汤底闻名的日式快餐企业味千拉面也曾深陷“骨汤门”。味千(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称,汤底绝非粉剂勾兑,而是在中央厨房将猪骨熬制后加以浓缩、制成骨汤原液,再加入一定的调味料成为味千千味汤,最后统一配送至各地区的味千拉面门店,在门店将千味汤还原为消费者食用的猪骨汤底。
尽管商家一再澄清汤底并非粉剂勾兑,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味千拉面爆出“骨汤门”后,其股价一路下挫,一度曾单日下跌10%以上,市值缩水几十亿港元,股价从17港元左右的高位一路下挫至8港元附近,直至最近降幅才有所放缓。
海底捞“勾兑门”曝光后,某门户网站一项超过2300名网民参与的投票显示,尽管仍有41.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受影响,但高达42.3%的被调查者选择将“再不去就餐”。同时,也有部分网民中立,认为“店红是非多”“有错误必须纠正,有优点也要继续肯定,不能没出问题的时候一股脑夸,一出问题就落井下石,巴不得一巴掌拍死。”
袁华强对记者坦言,如果不是海底捞此前在消费者心中积攒了比较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事件对公司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现在。显然,一直以来没有让消费者“充分知情”,使海底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