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门”凸显三大消费误区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对记者表示,“勾兑”这一词汇原本出自于白酒的加工工艺,现在被泛用,事实上这个词并没有太多的褒贬含义,本应是一个中性词。
专家分析认为,“勾兑”“冲兑”和“还原”等工艺本是餐饮企业标准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如今消费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存有一定误区。
误区一:“勾兑”是商家为了节省成本。记者调查发现,虽然部分商家确实存在将廉价的粉剂还原成为饮料和汤底的行为,原材料成本仅占售价的1/6甚至更低,堪称“暴利”,但实际“勾兑”并不一定比“现做现卖”成本低。
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林建雄此前向新华社记者表示,豆浆粉冲泡的豆浆成本要高于现磨豆浆。根据计算,永和豆浆粉标准包装每袋350克,售价13元人民币左右。而门店中冲泡的豆浆饮品总量为450克,需要用到75克左右的豆浆粉,成本约每杯2.5元,加上其他成本终端售价目前每杯5元左右;而现磨豆浆受泡豆时间长短、水温等影响,很难做到标准化和统一口味,成本也并不固定。
误区二:“勾兑”一定存有食品安全隐患。虽然有不法商家使用工业原料制成“勾兑醋”“勾兑洋酒”等,危害消费者安全,但事实上,连锁餐饮企业为保证品质划一,使用中央厨房浓缩汤底,在质监部门等的严格监管下,其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
袁华强表示,虽然海底捞的白味汤锅汤底由正规生产厂家提供的浓缩骨汤进行还原,红汤和其他底料由海底捞自有原料厂制作,但使用方式方法符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误区三:“标准化”一定会带来营养缺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现代化的工艺技术控制下,经过浓缩的原液几乎已经可以完全还原汤底,通过工艺还可以将骨头等食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得更加充分;相比直接熬制的汤底,还原汤底缺少的往往只是一些“气味”。
标准化工艺“代人受过” 引导理性消费还需多方携手
面对消费者的疑问,业界专家指出,这类事件的实质问题,是标准化工艺与消费者传统饮食习惯、消费预期之间的错位,颠覆了消费者的传统消费观念。许多人看到“勾兑”等字眼,往往不假思索认为“有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凡是传统的就是好的”的潜意识,是对现代餐饮行业的一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