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率先披露宁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豆腐鱼死后会自动产生甲醛”的报告内容,引起极大反响。
新浪、搜狐、凤凰网、中国日报网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此消息。
豆腐鱼到底还能不能继续吃,成了网友最希望知道的事。
昨晚8点,宁波市工商局江东分局在宁波最大的水产品市场对豆腐鱼进行甲醛含量抽检,12条豆腐鱼3条测出甲醛。
快报记者致电国家农业部渔业局,得到的最新答复是:
1.除豆腐鱼外,鱿鱼、银鱼等高蛋白软体鱼类自身也会产生甲醛,不同鱼类产生量不同。
2.相关专家正在对生物体、尤其是水产品自身产生甲醛等物质的现象作相应研究。
3.相关部门会对这一类水产品的食用风险进行评估,综合多年经验,食用这类鱼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这一结论尚未经过科学验证。
直击现场检测:12条豆腐鱼3条测出甲醛
昨晚8点半,宁波市工商局江东分局将检测车开到宁波江东水产品批发市场,分两路队伍进行检测。
做了3年检测工作的检测员沈红,随机从几个批发户的箱子里拿了8条不同的豆腐鱼。
按照每个测试样本1g鱼肉、20ml水的比例,这些鱼肉在添加甲醛测试剂15分钟后,其中2瓶鱼肉样本呈现红色(表示有甲醛),其余6瓶呈现物色(表示无甲醛)。
在水产市场检测室内进行的另一路测试结果是,4条豆腐鱼测试样本中,1条测出含甲醛。
沈红表示,这两种检测方法属于快速检测法,定性测试,通俗点说,只能测鱼有没有甲醛,至于甲醛含量以及测得的甲醛是人为添加还是自身固有,无法知晓。
此前接受本报采访的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钟惠英解释说,相对于他们实验室内所做的测试,以上两种测试方法属于简单测试,如果一条鱼甲醛含量极小,测试剂未必能准确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