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山东潍坊、莱芜等地的很多农村小卖部成了假劣食品专营店:“德芙”巧克力仅售1元,臭干子牌辣条已发霉变质,果冻胀袋漏水……批发商坦言:“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而工商部门表示,由于人手不足,农村食品安全管不过来。
近年来,由于城市加大了对食品卫生的打击力度,无良商家在城市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于是将黑手伸向了农村,从而使得原本就脆弱不堪的农村食品安全雪上加霜。
但凡生长于农村的人都清楚,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沉疴已久,已然成为一种“常识”。事实上,在农村地区,又何止于食品,诸如日用品、农产品等等,莫不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乐园。如果说,小孩吃的是劣质零食,那么大人用的洗发水、牙膏,喝的瓶装酒,也无不被贴上一个“假”字。不难想象,在潍坊、莱芜这些经济相对较好的东部农村地区尚且如此,而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又该是何种状态!
对于农民来说,自然希望产品质优价廉。但对于商人来说,质优价廉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其获利空间小而成本大。商人不是天生的慈善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利是其本性。尤其在市场监管缺失的环境下,商家必然会选择“质劣价廉”甚至“质劣价高”的方式来牟取暴利。至于质优价高的正规产品,农民又往往消费不起。基于这一现实,小卖部沦为假劣食品专营店也就成了必然。毋庸置疑,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乐园,地方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从表象看,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只是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其背后却是农村消费低迷、农民购买力不足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多年前,李昌平上书总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至今远未过时。应当看到,当前多数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生活仍处于温饱甚至贫困状态。正是贫困,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的增长,让农民消费不起“城里的货”。
因而,对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既需要监督发力,消灭监管盲区,给农民打造一个干净的消费环境,更要拓宽农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如此,才能消弭“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这种刺痛人心的城乡消费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