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 去超市购物,买回来的饼干却临近保质期;大瓶饮料没问题,但与其捆绑在一起销售的小瓶还有两三天就过期了……许多市民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近日由国家工商总局起草的《流通环节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食品退市和销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超市要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设立"临界专区",避免混肴以示区分,类似尴尬可能会得到终结。
准新规
区分临近保质期食品
该办法在8月12日起至29日公开征求意见。它对流通环节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和超过保质期食品退市和销毁作出规范,并明确地方各级工商部门负责监督。
根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其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切实履行退市和销毁的责任和义务。食品经营者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对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及时进行清理,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应当在经营场所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违反上述规定的,工商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并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工商部门将对其处以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不过,这里所称的食品不包括保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
记者探访
促销品可能临近保质期
许多市民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超市大量的临近过期食品流向何方?记者在各大超市看到,一般促销商品的保质期都非常临近。更容易迷惑人的是,一些商家对饮料、牛奶等采用捆绑促销的方式,将两瓶饮料用胶带纸绑在一起,其中一瓶的保质期可能会特别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