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新闻发言人龚妍奇回应表示,公司非常重视这件事,正在进一步调查,并称光明相关生产线是全封闭运作的,呼吁社会理智对待此事。
“苍蝇”之争 消费者的无解难题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教授陈学新表示,浙江省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对一只苍蝇进行“尸检”。“我们只能从苍蝇的腐烂程度大概辨别它是刚死的,还是已经死了已经很久,而且苍蝇这类昆虫腐烂很快,无从知道它具体是哪天死的,所以对这一事件无法做出科学判断。”
事实上,“光明事件”并非个案,记者从杭州市下城区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年来时有发生消费者从乳品、饮料中吃出苍蝇的事件,投诉从饭店吃出苍蝇甚至蟑螂的则更多,其中被投诉的不乏知名企业。但却很少有消费者维权成功,最好的情况便是从商家获得一定同类商品的“精神补偿”,几乎没有企业承认生产过程中存在卫生隐患。
在专家们看来,在类似事件中消费者维权有几大困难:
一是金额偏小,只能“一算了之”。不少消费者都对记者反映,如果遇到类似事件,自己可能不会花很大精力维权,“毕竟涉及金额较小,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折腾。”
二是证据难保存,法律上“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让消费者在此类事件中处于弱势地位。“一般事情都是不了了之,消协只能从中进行一些调解,因为证据很难获得。”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国平说。
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律师姜海斌表示,这类事件的确很难判断,要消费者出示证据尤其不公平。“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对证据的保留和维护做准备,苍蝇、蟑螂这些小昆虫又极易腐烂,加上没有机构可以对这些证据做检验,商家完全可以称小昆虫是在消费者食用过程中进入的,甚至认为是消费者故意放入敲诈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