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营养培训 >正文
六种米饭的六大养生奇效
2014-08-01 美食天下 作者: 浏览次数: 30080次
[导读] 米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一味米饭,与五味调配,几乎可以供给全身所需营养。大米性平、味甘; 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可谓是最佳主食。六种米饭的六大养生奇效,你知道几种

 米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一味米饭,与五味调配,几乎可以供给全身所需营养。大米性平、味甘; 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可谓是最佳主食。六种米饭的六大养生奇效,你知道几种?

 
1、最助消化的是糙米
 
所谓糙米,就是将带壳的稻米在碾磨过程中去除粗糠外壳而保留胚芽和内皮的“浅黄米”。糙米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都比精白米多。米糠层的粗纤维分子有助于胃肠蠕动,对胃病、便秘、痔疮等消化道疾病有效。糙米较之精白米更有营养,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几率。糙米适合一般人群食用,但由于糙米口感较粗,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谷万里建议煮前可以将它淘洗后用冷水浸泡过夜,然后连浸泡水一起投入压力锅,煮半小时以上。
 
2、最排毒的是糯米
 
糯米又叫江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成风味小吃,深受大家喜爱。糯米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2、多量淀粉等营养成分。
 
3、最养颜的是薏米
 
薏米又称薏仁米、苡米。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植物之王”。薏仁米营养丰富,含有意苡仁油、薏苡仁脂、固醇、氨基酸、精氨酸等多种氨基酸成分和维生素B1、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热解毒的功效。
 
4、最养胃的是小米
 
小米又称粱米、粟米、粟谷。其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2、烟酸和钙、磷、铁等营养成分。由于小米非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营养专家称为“保健米”。
 
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肾气、清虚热、利小便、治烦渴的功效,是治疗脾胃虚弱、体虚、精血受损、产后虚损、食欲不振的营养康复良品。谷万里指出,由于小米性稍偏凉,气滞者和体质偏虚寒、小便清长者不宜过多食用。
 
5、最滋补的是粳米
 
日常用来做米饭的普通大米又称粳米或精米,呈半透明卵圆形或椭圆形,出米率高,米粒膨胀性小,但黏性大。作为日常食用米,粳米含有人体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烟酸、维生素C及钙、铁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热量。
 
6、最补肾的是黑米
 
黑米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钙、磷、铁、锌等物质,营养价值高于普通稻米。它能明显提高人体血色素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保健,有利于儿童骨骼和大脑的发育,并可促进产妇、病后体虚者的康复,所以它是一种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如何煮米饭更香
 
好米煮出的饭很香,但如果只有陈米或机米。能否做出同好米一样香的饭呢?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使您做出香饭来。
 
陈米淘净后,放到清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锅中加适量的水,再加一匙猪油或植物油,用勺搅开油花,用旺火煮开锅,改用小火焖30分钟,这样做出的饭同新米饭一样香。
 
机米又叫籼米,煮出来的饭也不好吃。如果将机米淘净以后,加一点食盐和一匙花生油或别的植物油,加适量的水将米下锅煮,这样做出的饭完全具有好米饭的特点:闪闪发光,而且吃起来味道也香。
 
四招鉴别新米与陈米
 
1、看
 
新粳米色泽呈透明玉色,未熟米粒可见青色(俗称青腰)。新米的“米眼睛”(胚芽部)颜色呈乳白色或谈黄色,陈米则颜色较深或呈咖啡色,米粒表面有灰粉或白沟纹,灰粉或白沟纹越多越陈久。
 
米粒发黄是大米质量下降的特征,这种米不但香味和口感差,而且营养价值低,不应选购。要注意,有不法商贩把陈米用矿物油等抛光加工后,米粒表面光亮,您可用餐巾纸吸油,或用热水浸米的方法仔细看看有无油迹。
 
2、闻
 
取少量米粒,用手搓热,然后闻气味。新米有股非常清淡自然的香味,很好闻,不刺鼻。陈谷新轧的米清香味很少,而存放一年以上的陈米,只有米糠味,没有清香味。
 
3、摸
 
正常抛光的米,摸起来有玻璃珠般圆滑的感觉。陈米摸在手上很粗糙。矿物油等抛光的米摸起来又腻又油。有不法商贩还会用石蜡处理陈米,这样的米摸起来有粘手的感觉。
 
4、尝
 
大米的硬度是蛋白质含量决定的。硬度越大,说明蛋白质含量越高,其透明度也会越高。一般情况下,新米比陈米硬,水分低的米比水分高的米硬,晚季稻米比早季稻米硬。挑选时可用牙齿咬一下,感觉米粒的硬度,硬度大的米质量较好。
 
此外,熟的新米含水量较高,吃口较松,齿间留香。熟的陈米含水量较低,吃口较硬。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