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前几天,北京交通“特堵”,大家都说“全是让送月饼的车闹的”。那几天的北京,真是在“闹月饼”(借用“闹元宵”):超市里,整车整车“团体购买”的络绎不绝;一些部门、机构门口,送、接月饼的出出进进;“月饼票”成为“黄牛”们的新“炒货”;邮局,专门开办了邮寄月饼的特殊业务;电视里,也不时播出月饼的消息……
本来挺招人喜欢的月饼,实在是把人“闹”得有点儿烦!
很怀念儿时的月饼。尽管种类很少,一般百姓买的、吃的,就是“自来红”、“自来白”两种,馅也很简单:红白糖加点青红丝、桃仁等果料,可人们吃得很香甜。也许是因为处于经济短缺时代,能一年一度吃上月饼本身就是“很隆重”的事,月下团圆的亲情凝聚在小小月饼里更是深深地滋润了人们的心。当然,那个年代也并非所有人家都能如愿吃上月饼,而没有月饼的中秋,会比平日更让人感到凄凉。
现如今的月饼,随着经济的发展倒真是日益红火、繁荣,从“里”到“外”全都大变样。火腿、莲蓉、五仁已属于大路货,鱼翅、鲍鱼、燕窝入馅的,方显尊贵;华美的礼品盒早就代替了简单的包装纸,前两年还“创”出了用真金装饰的超级月饼。月饼越来越奢华,可月饼的“本味儿”却变少了,早年的那种“香甜”似乎已荡然无存,蕴含其中的温馨亲情也变得越来越淡。“闹月饼”的种种“怪味儿”,招人反感。显然,与很多淳朴的老事物一样,月饼也严重“异化”了。
“八月十五,杀家鞑子”,是有关月饼的古老传说之一。月饼曾经充当了一回约定反抗暴政的信息传递工具。如今月饼担负的“重大责任”,却远远超过了古代。不可否认,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购买或单位作为福利发的那些“大路货”,依然保持着负载亲情的传统功能。但动用巨额公款特别采购的月饼,恐怕就不那么“纯情”,尤其是那类奢华贵物,笃定是“另负重任”。这其中,多数属于“关系户”之间“巩固友情”的,也有“开辟新路”、“广结善缘”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借助节庆“暗度陈仓”进行不法输送的。不少被揭露的巨贪,敛财的主要途径之一不就是“节礼”吗?“中秋月饼”也就成了理想的真金白银“摆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