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海底捞的研究始于2008年。有一个博士生跟我推荐了一个饭馆,说你一定得去,连说三遍。我就去吃了一顿海底捞,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究海底捞远比研究别的企业要复杂,因为它的主体是农民工,做的又不是高端行业,而是餐饮业。我就派了两个学生进去,一个坚持了一个星期,回来把文章发表到《哈佛商业评论》了。另一个坚持了一个月,聪明伶俐,干到领班了,再干下去估计得影响海底捞人事安排了。出来以后自己在北京开了两个餐厅,都是按照海底捞的模式来管理和经营的。
2009年4月,我研究的这个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据《哈佛商业评论》说这是8年来接触的最好的一个案例。后来就有人让我写书,包括李岷,但张勇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我不给你钱,第二你要写真实的海底捞,第三我不审稿。
三年的深层次挖掘,我访谈过张勇的太太、母亲、邻居、同学和海底捞所有的高中低底层人员,终于写出了这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
海底捞的特殊DNA
海底捞到底学不学得会呢?这三年的研究让我坚定了这个信念,世界上每一个企业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企业,它一定有一些特殊的DNA。因此,海底捞有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只是适合于它,别人学不会,或者学得不伦不类。火锅是一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也最没有垄断性的行业,谁都可以做,但为什么海底捞的等候区排得满满的,而对门的火锅店八点钟就打烊了?同行也向海底捞学习,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出海底捞的品牌来?
举个例子,为什么面对日本汽车产业的竞争时,美国的汽车产业打不赢?我琢磨琢磨,认为生产汽车的技术是科学的,但管理汽车生产的是艺术。是艺术就要有天赋、勤奋和机遇,有些是学不来的。海底捞也是如此,张勇身上的某些DNA是别的企业家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刚进北京第一家店就被骗了300万,你急不急?可张勇不急,为什么?他说那个人自己急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