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问题食品”危害农村监管岂能“打酱油”
2011-08-23 中国江苏网 作者: 舒郎秋 浏览次数: 680次
[导读]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

        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国家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记者近期赴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8月19日新华网) 

        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问题食品”在城市难有市场,因为一旦受到工商、卫生等职能部门的查处,将得不偿失。那么,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位置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就成了不法经销商倾销“问题食品”的理想选择。由于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在对食品的选择更注重于价格水平,加之辨别真假伪劣的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给“问题食品”泛滥提供了可乘之机。

        问题是,面对那么多类似“毒药”的“问题食品”残害农民、尤其是农村儿童,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到哪里去了?难道那些不法商人把农民不当一回事,执法监管部门也拿农村不当一回事?显而易见,目前相当多的农村正在成为政府职能监管遗忘的角落,诚如记者调查所言,一些部门总是感觉自己有“苦衷”,什么人手不足、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基层监管部门无鉴定资质等等,却唯独没有找自己的主观原因和问题。

        试问,作为当地政府主管职能部门,一句“管不过来”就能掩盖自己的失职吗?毕竟绝大多数销往农村的“问题食品”只需要通过包装、外观、色相、味道等就可以辨别出来,为何专门查处这些问题的人员就不能发现?一些生产作坊、批发商店、农村超市明显存在安全隐患和卫生漏洞,为何监管人员要熟视无睹?如果说人手不够,为何一些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有时间和精力出入酒店歌厅、流连牌桌鱼池,怎么就没有人员、时间和精力来管理“问题食品”?到底是所谓的“管不过来”、还是根本就去“打酱油”、不作为,根本就没有认真去管?

        “问题食品”充斥农村,一方面说明一些政府部门在指导思想上有轻农意识,无视农民的合法消费权、无视农民的健康安全权、无视农民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说明监管制度不健全,工作举措缺乏力度,违规处罚不到位。要想从根本上杜绝“问题食品”倾销农村,就需要彻底改变监管部门“打酱油”的状况,主动出击,积极行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一是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落实部门职责、明确工作任务、严格督查考核三方面入手,层层签订责任书。二是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农村食品监测条件,配齐必备的监测、检验设备,并提供必要的检验经费。三是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作用。政府必须提供一定的运行经费保障,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工作正常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延伸工作职能,设立派出机构,主抓末端安全监管。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结合农村实际,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发布制度,多采用通俗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农民群众提供食品消费信息,引导农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五是定期开展整治行动,对“问题食品”形成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让其无处藏匿。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