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星期天
关键字:
您的位置: 食品资讯 > 新闻评论 >正文
严卫星:监管前移 从源头阻断食品安全隐患
2011-07-20 中国网 作者: 本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621次
[导读]食品安全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只要事关食品安全,无论大小,都会成为一段时期内舆论的热点话题。

    食品安全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是只要事关食品安全,无论大小,都会成为一段时期内舆论的热点话题。3月5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提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连称惭愧。他表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将是长期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难解?为何食品安全问题不能防患于未然?怎样才能从源头上阻断安全隐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在接受本网独家专访时,给出了他的答案。

    食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监管不力”,总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无论学者还是专家,都得出过这样的论断。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停留在市场监督抽样检查。但是从已经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来看,问题总是出现在食品生产的最初环节。投放三聚氰胺的是奶贩子,海南毒豇豆风波出在种植环节,猪肉、牛肉注水也发生在进入市场之前。食品生产的源头,才是风险最高的地方,但也同时是管理最为薄弱的地方。" 在严卫星看来,目前这种事后检查的管理方式,是食品安全管不胜管的重要原因。 "食品是生产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加强原料、种养殖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监控,要把监管的重点前移,如果能保证好食品在原材料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出厂的产品未必一定需要抽样检验。" "就比如生产飞机,要检验它的安全性只有上了天才知道它行不行。所以,只有把飞机上的各个零部件生产好,严格按照装配程序进行,把每一个环节控制好,最后生产出来的飞机应该就是没有问题的。"

    多头监管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段监管的方式,比如农产品种植的环节归农业部管,产出的产品质量归卫生部管,从生产到流通,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和工商各管一段。严卫星委员认为,这几个部门并没有形成合力,部门配合协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整个食品产业链条的监管,并不是"无缝的",很容易产生"灰色地带",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本来是一个有机的监管体系,却不按照食品生产的科学规律,而是人为地按照部门的职责来切换,这样的监管自然会出现漏洞。"

    另外,分段监管造成了监管部门的重复建设。"过去我们主要的监管是农业和卫生,已经有相当的资源了,遗憾的是这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我们的监管资源、监管队伍、实验室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现有的力量又不能集中发力,对于原有的力量不去加强,却要另起炉灶,重新建设。这么多部门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监管队伍、实验室、采购仪器设备,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食品安全的监管本应该是系统性全流程的监管,而目前这种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监管,无疑给中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带来了难题。"如果我们能把监管队伍和监管技术支撑的资源统筹起来,不能说我们国家的监管队伍少。"

    食品工业是一种道德工业 "食品工业是一种道德工业。"严卫星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有40多万家左右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一共有12万家。有十六七万家是获得相关的证照,但是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还有十六七万家是什么证照都没有获得的。所以中国食品工业的现状是企业分散、技术薄弱、装备落后,还没有真正形成跨地区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整合的食品龙头企业,食品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比较小,对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认识相对较弱。这种现状的直接后果是面对竞争剧烈的市场,生产者在利益的驱动下,降低直接的生产经营成本,做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个别食品生产者不知道生产出的食品不安全吗?显然不是。明明是用香精制成的调味包,偏偏说成是高汤的。蒙一次,算一次,因为耻辱感的缺失。监管人员可以监管原材料、抽样检验成品,但在每一个食品生产环节上,只有人的良心,只有道德的力量,才能保证真正的安全。" 严卫星建议,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给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给企业法人建立食品安全道德档案,进行持续的跟踪记录,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评价,以此来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如果道德水平提高了,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其中当然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严卫星)

 


食品信息网(chinafoods.com.cn|chinafoods.net.cn)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8 - 2011 鲁ICP备11016616号-3
本站部分图文资料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之,经查证后三天内删除!